客服电话:010-51669640 地址: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3号
QQ在线沟通:加zgnypp@qq.com或1817603169为好友
京ICP备100538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988号
发布时间:2013-03-11 | 来源:半月谈 | 责编:
无疑,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被寄予厚望。当前,中国农民群体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专业化趋势的农户大量出现,靠专营农业产业来获取最大化收益。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正在大放光彩。
在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中,集中了当前农民中最具现代意识、最具市场竞争力、最具资本与技术优势的群体,堪称人们期待的“新农民”的代表。他们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承载者,中国三农未来希望所在。
这样一个群体,当他们距离农业现代化目标越来越近的同时,自身也不断面临农业现代化所提出的要求和考验,如组织化程度、市场化水平、技术装备、现代农业理念等等。面对历史赋予的重任,他们的所思所想究竟如何?政策又该如何调整,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步伐,并让他们走得更稳、更好?新春之际,半月谈记者深入多地与新农民面对面展开调查
职业农民走俏
种地“老把式”上班
每年3月初,黑龙江省桦川县创业乡丰年村农民邢恩厚就开始“上班”了。他的工作仍是种地,只不过不是给自己家种地,而是帮着周边家庭农场主管理几十公顷的耕地。“如何选种、施肥,选什么样的除草剂,啥时栽秧,这些都是我说了算。”老邢骄傲地说。
“像老邢这样的职业农民现在已经供不应求,农垦地区的很多农场都抢着雇。”丰年村农民技术员李世平告诉半月谈记者,最近几年土地流转特别快,一些有经济实力的种粮大户和农场主承包了很多土地,但由于自身缺乏经验,或者精力有限,喜欢雇一些种地“老把式”帮他们管理耕地。这些职业农民的年龄大都在50岁左右,大都有20年左右的种地经验,哪个村都得有几个这样的职业农民。
“现在年纪大了,到外面打工也干不了体力活,自己又没什么手艺,这一辈子就是会种地。”老邢说,同样是一块地,别人种1亩打1000斤粮,他种就能多出200斤粮,这就是本事。现如今,老邢的身价也水涨船高,去年年薪3万块,今年虽然还没定,但肯定会更多。
家庭农场主领建农业合作社
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浙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快速发展让浙江农业在规模经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取得较快发展。
慈溪市桥头镇蔬菜农场主郑涌森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是他目前经营着1400多亩土地,从事蔬菜、瓜果生产,年收入200多万元。自2004年登记为家庭农场以来,他先后参加了10多个农业技术方面的培训。
郑涌森不光自己做农场主,而且还领建了蔬菜瓜果合作社,吸引周边200多户小农户参加,从选种、培育到销售,合作社提供全流程服务。在浙江,家庭农场发展起来,然后领建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小农户共同发展的特点十分明显。记者在浙江宁波采访发现,1/3以上的家庭农场都领建了专业合作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慈溪市农业局局长周国爱说,从生产经营实践看,家庭农场主务农经验、技术水平普遍比一般农户要高,而且他们几乎都参加农业方面的培训,有很多是草莓、瓜果方面的种植能手。“多年从事农业生产的经验加上全身心地投入和不断地学习,让家庭农场很有竞争力。”宁波市农业局经管处处长赵新立说。
合作社转向“全链条”经营农业
把家里的15亩耕地交给合作社“托管”后,河南武陟县农民原小庄一身轻松。他说:“两个孩子都在外打工,不愿回家种地。我都快60岁了,地越种越不济。‘带地入社’后,每亩地每年交330元服务费,从种到收,合作社全管了。抽出了身,我在村里开了个手机店。”
为原小庄“托管”土地的是当地的三阳村鸿运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原胜利介绍,目前合作社经营土地1.3万多亩,其中“托管”1.1万亩,直接流转土地2600多亩,年纯收入近200万元。
“合作社下设农机部、农资部、植保部、加油站、土地流转部、信贷担保部、培训部,覆盖粮食生产‘全链条’。”原胜利说,“从单纯提供农机服务转向‘全链条’经营农业后,合作社亩产增10%,投资省10%,这一增一减,就是我们赚的钱。”
“有经验,有资金,有头脑,还对这片土地有感情”
当前,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规模究竟如何?来自农业部的调查数据显示,百亩以上种粮大户经营的耕地面积相当于我国耕地面积的5.3%;60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有入社农户为4600多万户,约占农户总数的18.6%。
黑龙江省桦川县农业局副局长陈跃龙说,当地种地在100亩以上的新农民并不少。如果按照每个村300户计算,新农民的比例应该占1/4左右。总体上看,土地流转速度逐渐加快,新农民的群体正逐渐壮大。
但这些新型经营主体的年龄不小。陈跃龙介绍说,种粮大户一般在45岁到55岁之间,身体还不错。大都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因为只有多年的经济积累,才能有足够的资金把土地流转过来。他们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不太高,愿意应用一些基本的农业技术,借此提高粮食产量。
新型经营主体不是一朝一夕就成长起来的,要“有经验,有资金,有头脑”。种什么?怎么种?如何销售?这些都要考虑好,如果自己有加工企业,这就相当于订单生产,定向销售,加工完之后就能卖上好价钱。
除了种田的经验多些外,这些新型经营主体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对土地有深厚的感情。陈跃龙说,很多40岁以下的年轻人或求学、或打工,不再从事粮食生产。一个乡镇,一半左右的青壮劳动力或者常年出去打工,或者阶段性外出挣钱,远离农业生产。只有这些年纪稍大,种地时间多在20年以上的老农民愿意继续留在农村。这片土地曾经是他们最大的依靠,现在他们成为这群新农民中的主体。
新农民群体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同呼吸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这些“麦田里的坚守者”有农机大户、村干部、农业技术员,还有新加入的米业老板、种子经销人等。他们或拥有大型拖拉机,可以应用先进播种机,进行机械化播种;或头脑灵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或在村里工作多年,平日中会帮助村民解决很多问题,有较高的威望。最重要的是他们从事的行业和农业生产相联系,和整个中国农业进步相联系。
黑龙江垦区八五六农场种粮大户徐志通就是当地的科技示范户,去年他家200亩地采用了钵体摆栽技术,亩产达1300斤,而常规方式种的水稻亩产只有1100多斤。“这几年农业技术越来越先进,粮食增产效果也很明显,我这200亩水稻一年能多收获3万斤水稻。”徐志通说。
2012年,八五六农场种粮大户王可荣种了150亩水稻,亩产有1400斤左右。“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想种好地,必须有好的工具,大型农业机械必不可少。”他说,前些年种地时用小四轮,秋整地深度也就十几厘米,人工插秧的精准度也不高,属于传统农业。现在小四轮都淘汰了,种粮大户多用起100马力以上的大型农机。
哈尔滨市金山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福全就是本村的村支书。他说,全村有650户,1.5万亩土地,村民已经习惯自己经营土地,对合作社这个新生事物存有疑虑,所以最初动员村民入社时很难。“我是村干部,我担任理事长的合作社,村民能更信赖些。合作社扩大范围时,也是周边村的村干部帮忙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