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电话:010-51669640 地址: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3号
QQ在线沟通:加zgnypp@qq.com或1817603169为好友
京ICP备100538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988号
发布时间:2013-03-14 | 来源:防城港日报 | 责编:
农谚“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但农民张宗明,一年到头他何曾歇过?3月7日,我们到村里时,他正驾着10匹马力的手扶拖拉机耕整机给坡地翻犁,而一旁展现新土的地块,早在前几天就种下了西瓜。
张宗明是防城区那梭镇那富村地道的农民,今年49岁。他最独特之处是爱与别人反其道而行:你在家“做食”时,他就外出打工,你外出打工了,他已回来赚“大钱”啰;你种田地用耕牛么,他偏奢好上“铁牛”;你起新屋给人住,他建新房做机械库……
现在,他拥有水稻、甘蔗生产等机械11台,组建起以他为代表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农业机械化经纪人。2010年、2012年他分别荣获广西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示范大户和全区“十佳”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大户称号。
世代靠牛耕作的农民,打工打出了“机械缘”
那梭镇属山地丘陵地带,那富村近公路略好一些,却还是不随人意。张宗明家里世代守土躬耕,也没见富得起来。
1990年,他撇下年幼的孩儿,携妻子郑雪凤闯荡广东,几经辗转,最后落脚徐闻的某国有农场,在那里承包50亩土地种甘蔗和地波萝。
农场的土地平广,机械化程度高,张宗明虽然每天面对的是几十亩作物,却不觉得很累。当然,一天6元的收入,也没有给他攒下多少银两。用郑雪凤的话说:“只能拿回来给孩子读读书。”
然而,机械化的应用,使张宗明清楚地认识到,机械比牛更“牛”,更实惠。这个感知,让他从此对机械化情有独钟。
回村承包百亩坡地种蔗,机械梦化成一张张“白条子”
1995年,农民外出打工渐成潮流。张宗明却和妻子逆流而退,成双成对回到那富村。
初始也不知道干点啥好,心里想着买机械,但钱缺是一方面,关键还是有机械没处用得着。彷徨间,白白虚度了两年。
1997年,他见村里许多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了,家里丢下不少坡地闲田,就试着交涉,没想到人家无异议,不花分文拿下100亩坡地的经营权。
但是,几年下来,他想用自己的汗水换取的机械化,非但赚不到一轮一齿,反而揽回一身债务和一张张“白条子”。
一口气购进4台农耕机械,开启山村铁牛农业新纪元
尽管种蔗没赚到钱,但人还是要“做食”。东搞西搞,张宗明节衣缩食,每年除还去信用社的贷款,紧巴巴的也省下一些“毛票子”。
若干年后,这堆“毛票子”聚集成成把的百元大钞,就是张宗明的机械化实现之日。
这个“日子”,张宗明选定在2008年。那一年,他一口气花1.8万元,购进2台水稻插秧机、1台水稻收割机和1台小型拖拉机。
“一万八购得4台机子,哪里找得去?全靠国家有补贴呀。”说起当年这事,张宗明还念念不忘,感激有余。
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尽展无耕牛农业更“牛”风采
中国农民特别是南方山区农民,传统上都以牛耕作。但张宗明依据当地实际,尤其关注社会市场上的小机械,既花钱少,又实用。
2009年至2012年,他先后又购进1台水稻收割机、2台多功能旋耕机、1台甘蔗剥叶机,以及后推车、喷淋机、抽水机等一批机械。并专门砌了一间房子,给机械遮风挡雨,而自己家里的房子还是上世纪90年代建的单层平顶房。
2012年4月,他联合村里的另外9家农户,组建那梭镇焕鑫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被推举出任理事长、经纪人。目前,合作社有农业机械40余台套。
谈到机械化耕作之利时,张宗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插一亩水稻请4个人要干一天,机械插秧一天能插15亩,人工一天工钱100元,机械一亩60元,还不计机械插秧可增产10%;收割水稻一亩要3个工,每工100元,还不包括脱粒,而机械一天能收割25亩。
村民都不笨,也都是实在人。因此,周边村屯95%人家,统统花钱请机作业。光张宗明的那发组,以前各家各户养有20多头耕作水牛,现在只剩两头了。
机械化耕作,“谁用谁知道,用了的都说好”。
梦想有朝一日跨省作业,山沟沟飞出个“金铁牛”
如今,张宗明凭着他的11台铁农具,每年开展机种水稻服务160多亩、机耕150多亩、机收310多亩,作业辐射到东兴江平。此外,他还租用村民丢荒水田坡地60余亩,种植其他经济作物70亩。年收入达六位数。
张宗明正在那梭街上盖起一栋楼房,三层高,一层过百平方米。
但这并不是他的目标,他的近期目标是,购置更多更先进的机械,并为它们盖一间遮风挡雨的库房。他的终极目标则是,率领他的合作社,走出防城港,走出广西,挺进外省。(侯东光 唐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