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电话:010-51669640 地址: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3号
QQ在线沟通:加zgnypp@qq.com或1817603169为好友
京ICP备100538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988号
发布时间:2013-03-29 | 来源:安徽日报 | 责编:
“从自产自销到订单生产,解决了一家一户的生产技术难题”
——合作经济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户收入
春分时节,菜花金黄,庐江县柯坦镇小墩村农民刘正银养的2500多只蛋鸭迎来收获的季节。他搭了个铺经常在棚边休息:“现在正是产蛋旺季,每天有九成鸭子产蛋,加上行情不错,一只鸭一天纯赚1毛5。 ”记者粗略算了一下,刘正银每天进账大约340元,收入颇为可观。
“没有合作社,像咱们一家一户养殖成不了气候。 ”刘正银指的是县上的农旺蛋鸭专业合作社。他解释说,没有合作社,一家一户一点点蛋无法外销。“蛋品不能存放,尤其夏天,咱们这儿产量大,经常一天收购好几车往外运。平常像鸭苗、饲料、防疫啥的,都不用咱操心。我们老夫妻俩每天就撒草、喂水、喂料,强度不大,挺省心。 ”
合作社创办者张永宜从1999年养蛋鸭,渐渐带动起大家都来养殖。 2007年,他与其他几户联合成立了合作社,为246户社员提供统一的青年鸭苗、饲料、防疫、收购、培训及指导,进行标准化生产。
宿州百亩良园健康蔬菜供应基地,是一个巨大的“蔬菜产业联合体”。由百亩良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八张富民瓜菜等5家合作社以及10个蔬菜种植家庭农场组成,流转土地逾千亩,每天为周边城市提供新鲜蔬菜。
记者在其2000平方米的大型加工车间看到,这里分为原料区、分拣区、清洗区、包装区和成品区等,冷库、化验室一应俱全。正在分拣区择菜的孙大婶说,自己是附近农民,土地流转后,就到公司上班,每天工资50元左右。据了解,仅百亩良园科技公司的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种植,直接受益农户300多户。
从各地实践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信息、技术、供应、加工、销售等方面向农民提供服务,促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羽翼未丰,一脚跨进市场,合作社要走的路还很长”
——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让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
有了合作社,不等于一劳永逸。去年底,五河县大新镇近万亩大白菜长势喜人,进入成熟期,尽管卖价低至每斤5分钱,仍出现滞销的尴尬。此外,像怀远石榴、蒙城大白菜都曾出现卖难问题,而当地各类合作社并不缺乏,这是为何?从根本上讲,还是生产者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对接不准所致。
记者采访中发现,凡是运营较好的农民合作社,一般都与产业链上相关的企业公司等实体经济有密切的合作。如农旺蛋鸭专业合作社,下辖怡浓工贸公司、新果食品有限公司等。张永宜用自己的经验告诉记者:合作社主要提供信息、技术、收购的服务,使生产标准化,整个产业的稳定性增强,企业能够收到优质稳定的产品。但是一头扎进茫茫的商海,更需要市场灵敏度更高、实力更强的企业来应对。比如市场疲软,大量鸭蛋滞销,合作社无法吸纳,只有企业或者公司来消化库存,通过蛋品加工延伸产业链等方式来吸纳。 “羽翼未丰,一脚跨进市场,合作社要走的路还很长。 ”张永宜说。
六安金寨饲养生态鸡小有名气的年轻创业者童维新说:“咱们合作社这两年发展势头甭提有多好,100多户农民参加,现在咱这儿一只养了一年半的山泉黑鸡,在上海卖500多元还供不应求。 ”但是,合作社的身份在大上海闯市场走不通,他注册了一个名为“叶润佰福”的公司才逐渐在上海滩打开局面。这不,直销中心不仅成为自家的销售平台,还成为来自安徽130多家合作社的直销平台,将大别山绿色高端农产品直销到上海。现在,小童的梦想是做大做响品牌,把市场销售信息及时反馈合作社及生产厂家,让农民、合作社、企业多赢。
社社合作,是另一条途径。宿州百亩良园就做了有益的尝试,其联合体已有多家蔬菜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将种植的蔬菜直接送到市内居民聚居区的直销社区店,菜价比菜市场低10%到20%,减少了流通环节,实现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的无缝对接。这种将分散的合作社及其产品等特色、优势整合利用,扩大合作社产品营销半径,组织产品进城市社区直供直销,提高了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经营规模。对农民来说,也就是让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
“数量不少,质量参差,需要有针对性地扶持和引导”
——加大资金投入政策落实,破解发展要素匮乏难题
据了解,现在全省大约有27000多家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少,但质量参差,引导力不够,发展也不均衡,需要有针对性地扶持和引导。
初春,在肥东八斗镇小汤村汤德志的100多亩西瓜地里,小小的瓜苗才刚探出脑袋,据说这种瓜从5月上市一直能持续到元旦,汤德志把它当宝贝来养,请了两位年薪10万元的师傅24小时管养。 “平常大棚不准人随便进来,连一丝烟味都不能有。 ”大棚外挂着锦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牌子,但合作社成员几乎就他一户。
其实从全省来看,两万多家合作社在发展规模和效益上差距较大的情况比比皆是。规模大的合作社入社农户有几千户,规模小的仅有几户,甚至“光杆”,年利润有几百万元的,也有为零的。大多数专业合作社规模偏小,管理水平低。
对于发展中的合作社,普遍反映的问题一是缺土地、二是缺资金、三是缺技术人才。
童维新说,“我的山泉黑鸡养殖需要大量优质的原料,像玉米、生姜、洋葱、大蒜等,需要自己标准化种植,生态环境要求高,现有的200多亩地远远不够,从外面大量购进原材料,又怕影响黑鸡的高品质。 ”
说到底还是缺钱,合作社无法像企业那样获得大额贷款。大多数合作社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更大的资金需求。童维新就碰到这样的问题:“只能‘有多大锅下多少米’,我正在组建育种场急需400万元投资,现在东拼西凑只解决了一半的资金,只好分两个阶段来做,如果资金充裕,一步到位,规模做起来,则很多方面的成本都会降下来,比方我们现在最头疼的物流问题。 ”
缺人才。记者了解到,合作社起步,几乎没有专职会计人员理财,管理人才更无从谈起。像汤德志的合作社,基本上是“光杆”运作。 “农村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民基本外出打工,合作社一旦做大了,财务、管理、综合文秘人员跟不上。 ”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如火如荼,快速发展,为促进其快速稳定发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加强扶持引导。一些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建议,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政府部门加强培训,解决合作社人才匮乏难题;提供财税、金融政策支持,解决合作社资金匮乏难题。(冯珉 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