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广告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一村一品

聚焦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乡村

发布时间:2013-04-03 | 来源:农民日报 | 责编: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八大最显著的亮点。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理念的重要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顶层设计的科学完善,意义重大而深远。

  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生态文明源于对历史的反思,同时也是对发展的提升。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生态文明的关注和认识也不断进入新的阶段。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章中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生态文明一词开始出现在党的文件中。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大新的更高要求之一,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阶段。而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理论化和系统化地赋予了生态文明新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到,十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脉络日益清晰,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和诠释也愈发深刻,生态文明的理念正逐步贯穿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科学发展的全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简单的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人类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物质成果上讲,贫穷不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既要“青山郭外斜”,还得“仓廪俱丰实”。我们提倡的生态文明就是要转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从精神成果上讲,我们提倡以人为本,但人类中心主义、人定胜天并不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与经济、生态与发展和谐共生为前提,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使生态文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要素。从制度成果上讲,必须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的实现制度。也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的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现在提生态文明建设,不是锦上添花式的自然递进,而是客观要求下的主动求变。中国生态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我们立足于中国问题本身,找到一条和中国国情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准确把握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地位

  农业是对自然资源的直接利用与再生产,是其他经济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联系最紧密、作用最直接、影响最广泛。农业的特质决定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然而,目前农业生态的现实状况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也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在农村。当前,农业发展正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投入品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等严峻挑战,农业资源利用强度高、转化效率低的矛盾日益加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考验。可以说,过于倚重资源消耗的发展路子已难以为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农村的先天优势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也在农村。相比起城市,农村生态基础更好,地域更广阔,治理调整的空间更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乡村人口占到了中国总人口的半数左右,能够在农村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改善农业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走向低成本的生态文明,本身就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农村有约18亿亩耕地和大量可以开发的荒山、荒坡、盐碱地等边际土地,通过合理挖掘土地潜力,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可以在发展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农业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发挥农业的环保功能。农村在新能源的使用开发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农村在技能减排方面提升的空间也很大。在全国的村落之中,还散落着丰富多彩的乡土民俗和大量尚未开发的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好这些生态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薪火相传和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容推卸的使命。可以说,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不仅事关农业农村的未来,还直接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只有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际效果,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和质的突破。

  努力探索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

  如何走上生态文明之路,不能只是流于喊口号、讲理念,还要有具体的实施路径。具体到农业生态建设,关键是要跳出简单的环境治理思路,以着眼全局的高度来思考,以科学系统的机制抓落实,围绕着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探索建立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具体的思路做法,我们概括总结为:“三个推进”、“三个协同”和“三个结合”。

  第一,多措并举,大力统筹“三个推进”。一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农业生产场地与农民居住场所紧密相连,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必须把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安排,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二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推进。通过循环的方式,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把废弃物变为农民所需的肥料、燃料和饲料,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物的去向问题,大大减少农业生产的外部投入,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发展。三是资源节约与清洁生产协同推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等节约型技术使用,建立清洁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生产生活源头抓起,减少外部投入品使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实现资源的节约和清洁生产。

  第二,创新格局,努力做好“三个协同”。一是加强技术提升与协同应用。要鼓励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科学创新和技术提升,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水体净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外来入侵物种综合防治等关键性、实用性技术的综合研发与应用。二是加强机制提升与协同配合。农业资源保护工作涉及范围广、链条长、环节多,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必须依靠体系发动、机制带动和项目调动,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项目资源,形成工作合力,通过机制的创新与提升使现有资源实现集成放大。三是加强政策提升与协同推动。要根据环境问题的性质、农业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由谁承担治理成本等因素,灵活选择有针对性的政策工具,进一步提升运用政策工具治理农业环境污染的工作水平。

  第三,整合资源,着力实现“三个结合”。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与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结合。农业资源环境工作的落脚点需以不降低作物单产为前提,重点在于提升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和替代品的应用。二是农业环境污染全程控制与重点治理的结合。把污染问题解决在农业生产生活单元内部,把农业环境保护寓于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实施全程的、综合的控制措施。要重点解决突出问题,对部分农产品主产地及污染物实行重点治理。三是实施城市、工业与农村污染一体化防控的结合。严格控制“三废”向农村转移,严禁向主要农产品产地排放或倾倒废水、固体废物,严禁直接把城镇垃圾、污泥用作肥料,加强对重金属污染源的监管,逐步推行城乡污染物控制标准一致,实现城乡环境同治。

  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今年,农业部将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文明新风培育、文化传承为目标,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构建科学、量化的评价目标体系,重点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推广节能减排技术、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用三年的时间在全国选择产生1000个“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并通过树立不同类型、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水平的标杆模式,推动形成农业产业结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与农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2005–2013 中国农业品牌网 版权所有 中文域名:www.中国名牌农产品.cn
客服电话:010-51669640 地址: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3号
QQ在线沟通:加zgnypp@qq.com或1817603169为好友
京ICP备100538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