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广告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一村一品

透过示范探讨怎样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布时间:2013-04-26 | 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 责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执政后一贯的工作理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法,也是我党全心全意为农民谋幸福的具体行动。能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关系到我党能不能稳定工农联盟这个执政基础的大问题。因此,怎样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焦点。有专家和官员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农民主体参与意识不强,各级党委政府缺少切实可行的措施,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综合协调指导职能不到位,以及新农村建设仅限于修路改房千篇一律的形式化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作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全面的农村社会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深化农村改革的农村工作总路线,其本质要求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农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和幸福生活。本文试图以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镇五通村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样本,进行剖析研究,就怎么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做一粗浅探讨。

  一、从农民的认可度来看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幸福生活的受体,其成败得失要由农民评说。因此,我们在研究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时,首先要看的就是农民的认可度。下面所提及的几个示范村,在当地说来都是较贫困的村,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经多年奋斗,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村,得到村民的普遍认可。村民们的认可度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这种认可也反映出农民对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三大基本要求,亦涵盖了农村社会需要解决的三大基本问题。

  一是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了农民的生存和生产条件,提高了农民的幸福指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一旦解决,农民的幸福指数就有了质的提升。这是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基本要求之一,也是他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最为切身的感受。象隆回县司门前镇五通村,原来可以说是个不通村,村民进出全是肩挑手提爬山路。而现在就真是五通了,通了路、通了电、通了水、通了商、通了财,还建起了十几处垃圾处理站,推广了沼气清洁能源,改善了居住环境卫生条件,又建成了农民自己的村广场。还将3个村民小组从深山的泥石流危险区中整体搬迁下山,住进了新村楼房,使112户村民的生存条件彻底改变。该村村支两委结合本地实际,带领村民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在硬化5000多米渠道的同时,改造低产田400多亩,年增产粮食6万公斤,全村年均人平纯收入达到5070元,比2000年增加近10倍。用村民的话说:“现在是劳作没有过去累,居住、生活可与城镇相比美。”

  二是加大了民主管理力度,保障了农民的政治权利,提高了农民的安定指数。当家作主,一直是人民的追求。党务、村务公开,实行民主管理,一直是农民的期望。这既是农民的政治权利,也是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基本要求之一。只有完善民主制度建设,才能在现实意义上实现农民的政治权利和乡村的公平正义,也只有如此,才能使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主体作用。邵东县黑田铺镇乘梧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就十分注重民主管理,他们编了段三字经:“善管理,机制新;制村规,要可行;定民约,合人情;倡民主,风气新;管理权,属于民;群众事,大家定;求和谐,团结紧;理村务,要公平;选代表,勇参政;知情权,要保证;讲公道,获民心。”该村的东谷岭上居住着一个村民小组,交通闭塞,虽是一个村,与山下村民的收入都相差了几倍,几十户人家就有十几个大龄青年找不到老婆。村支两委提议把山上的村民全部搬下山,就如何解决建房土地、资金等一系列问题,向村民征求意见,求得了全体村民的共识和支持。全村村民出钱出力,使山上几十户村民顺利搬迁下山,住进了移民小区,全村没有出现一起因移民而发生的矛盾。显然,实行民主管理,完善了党务、村务公开、村支两委公开承诺、村民财务监督等一系列村民自治机制,使乡风普遍好转。在这些示范村出现了家庭团结和睦,邻里互相帮助,人人遵纪守法的安定和谐局面。

  三是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发展,完善农民社会保障机制,提高了农民的消费指数。追求共同富裕,实现耕有田,居有屋,小有教,老有养,病有医,一直是农民田园生活的基本要素,也是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基本要求之一。与农民有过接触的人都知道,一个纯朴的农民在其劳作的一生中,是不会乱消费一分钱的,他的钱要用在三件大事上:建房、嫁娶、养老小。因此,农民的消费水平十分低。就是这样,农民们还要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一旦遇到大病大灾,则又是一贫如洗,陷入绝境。而作为农民个体来讲,是难以抵御这些灾难的。那么,就只有发展集体和合作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农民的生活要素有所保障。邵东县石株桥乡公田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村支两委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成立了两个专业合作社,对会员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和按股分红,红利按产量数量进行二次返利的“五统一、一分一返”模式,帮助农民共同增收。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9800多元。随着村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的发展壮大,该村为全体村民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完善了五保户、残疾人、特困户保障制度,建立了村卫生室等一系列服务村民的公共设施。农民手中有了钱,加上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形成,减轻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也激活了农民的消费心理。有的村民购买了汽车、摩托车,而彩电、洗衣机已经成了村民家里的必需品。

  二、从示范村建设的实践来看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点

  示范村也就是以点带面的典型,做为典型就要具有可复制意义,或者说可模仿性。而在实际工作中,典型的可复制是有限的,有的做法在这个村行,而在别的村不行。从这些示范村的实践来看,在做法上各有特点,但有其共同可复制点,这就形成了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点。

  一是要有一个信仰坚定的党支部领头人,带领全村的党员,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核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许多地方讲“能人”经济,都忽略了“能人”的价值观和信仰,这显然是不对的。现实告诉我们只有对共产主义事业有着坚定信仰的人,才能引领大众走向共同富裕,才能做到大公无私地带领村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这些示范村中,村支部书记是一个很关键的角色,而且村支部书记的信仰执着与否,又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在田土到户,农户个体经营的情况下,农村党员普遍感到不知道如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知道在乡村为党的事业而努力奋斗的着力点在哪里,过去那种为集体、为国家多产粮食多劳动、苦活累活抢着干,就能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带头作用,而今却没有了着力点,使农村党员感到无处体现其先进性。现在,党在农村工作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广大农村党员有了表现其先进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领舞者就是党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信仰坚定与否,直接感染着全村的党员。其不仅是表率,也是行动的引领者。隆回县司门前镇五通村党支部书记欧阳长德就是其中代表之一。“党员不能忘记举手宣誓的那一刻”,他的这一句朴实的话,宣示了他对党的忠诚,宣示了他对信仰的执着。他原来在深圳开办了一家货运公司,生意红火,当党组织希望他回到家乡带领村民共同富裕时,他毅然返村。在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15个年头里,用他的行动感染着全村的党员。据隆回县农村经济管理局隆农经审结[2011]4号文件显示,2004年1月至2011年4月,该村财务总收入7462052.50元,其中借款达3497332元,借款中欧阳长德和他的儿子垫资达2205473元。他为了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在深圳办货运公司所赚的钱,全部用在村上。他散尽家财为村民的举动,让村民感到有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引领是有希望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党员和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把一个贫穷闭塞的五通村,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与之相似的还有邵东县黑田铺乡乘梧村党支部书记谢求芝。他带领着全村23名党员,奋发图强,把乘梧村建设成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些示范村都因为党支部书记有着坚定的信仰而能大公无私,能大公无私,则能凝聚民心,从而使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实现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二是牵住发展集体经济这个牛鼻子,带领农民走共同富裕之路,是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凝聚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他们既是过程的参与者,又是成果的享受者,这已成为共识。在许多乡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大,其原因是多样的。但很突出的一个原因是没有抓住发展集体经济,带领农民走共同富裕之路这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问题。农村的集体经济按现行的法律法规,应该包括村集体所有和村民股份所有的经济形式。前者是承包责任制之前已有的一种所有制,是属于村民集体所有制;后者是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产生的股份式合作的股民所有制,也有学者称之为小集体所有制。这两种所有制在农村并存,得到农民的认可,是不断发展着的农民共同富裕的实现模式。从这些示范村的实践来看,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不仅可以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部分资金,减轻农民负担,更主要的是凝聚了民心,调动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使农民意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在消除贫富差别,让全体农民过上更为幸福美好的日子。象隆回县司门前镇五通村,原来集体经济一无所有,连村干部的报酬都无法支付,更谈不上为村民办什么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村里结合解决村民自来水,创办了村自来水厂,不仅解决了本村村民的自来水问题,还扩展到邻近6个村的村民用上了自来水。自来水厂年毛收入42万元,纯收入可达25万余元,村级基本支出有了保障,村里的一些象垃圾站等公共设施,也有了资金建设和运转维护,使村民享受到集体经济带来的好处。还有的示范村在发展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的同时,完善了村民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为村民购买医疗保险,助残救困,更好地实现了乡村的公平正义,创造了和谐的社会风气。

  三是从农民最急切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全盘规划稳步推进,是团结农民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点。农民是最讲实际的,对他们来讲,一个现实的生活,就是看得见摸得着,而飘渺虑幻的东西,是毫无吸引力的。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抓住农民最希望、最迫切、最能享受得到的要求,诸如衣食住行,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帮助农民解决住得更好一些,走得更方便一些,显然就是大事。从示范村的实践来看,农民的认可度就集中体现在这些方面。象这些示范村是首先抓住了农民住的问题,改房、改厕、改厨,把山里危险区的村民迁移进新村小区,解决了村民的居住问题,使之住的条件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其次,是解决交通运输难,也就是农民的行走难问题,实现了组组通路,路路硬化,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和农产品运输;再加上改善生产条件,大力推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粮食和农副产品增产,增加农民收入等措施,使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出钱出力的主动性也普遍增强。用农民的话说:“这是党为我们农民谋幸福,我们应该出钱出力。”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完善村民主管理,又是村民自治,农民实现当家作主的关键要素。一个村的民风好不好,村支两委得不得民心,就要看这个村的民主管理好不好。因此,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实现村支两委的党务、政务公开和目标承诺制,财务民主监察制度和规划民意制。从示范村的实践来看,这一点确实有着牵一发而动全局的作用。党务、政务公开、民主管理搞得好的村,村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可度就高一些,反之则低一些,更甚至产生不满和怨恨心态。象有个别示范村,虽然道路硬化了,居住环境改善了,但村民仍然不满意,认为村里的基建工程资金使用不明,村干部有吃回扣和乱用之嫌,说村干部拿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钱肥了自己。而村干部也感觉不值,我们为村民做事,村民还不领情。这种矛盾的产生,显然与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不善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乡村的和谐稳定,也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从各级党委和政府方面看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素

  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有农民的基本要求,又有示范村实践所得基本要点,而从各级党委和政府方面来讲,是确定方针路线、制订工作条例法规、总揽全局的,就应从大局上研究和把握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个基本要素:

  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握好的第一个基本要素就是要确定一条路线,建立起农村工作的政治标准。要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总路线,使之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是不是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政治标准。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要求,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层问题,实现稳农民保国安的重要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和幸福生活。通过建设新农村,改善农民的生存、生产条件,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就可以基本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要素和乡村社会的公平正义,使农民在自己经营的土地上安居乐业,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形成一个国泰民安的基础。因此,只有上下都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农村工作的总纲,再以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政治标准来督察实行,那么“各级党委和政府缺少切实可行的措施,综合协调指导职能不到位”等等党委、政府层面的问题就可以消除,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握好的第二个基本要素就是要制订相关条例法规,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合力。从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可度和示范村建设的实践经验都可以看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综合性事业,它集水、电、路、房、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营管理、扶贫综合开发、农民素质教育、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及乡村民主法治、村支两委班子建设、农村党员教育体系建设、农村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一体,其涉及的党委和政府职能部门之多、之全面,是任何一项工作都难以企及的。目前,各地虽然成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但由于在把握农村工作全局上的共识不明确,部门间的权利运用尚有分歧,加之部门的头头脑脑的全局观念、价值取向的差异和考核缺乏法律依据、政治标准等诸多因素,难以形成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力。导致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综合协调力难以到位,各项措施也就难以实行。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应结合当地实际,认真总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经验,经过乡镇、县、市、省人民代表的层层讨论,形成共识,进而制订出相关的条例法规,来规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利于把涉农工作都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范围,规范和协调各方力量,使之检验有标,奖惩有据。

  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握的第三个基本要素就是统筹兼顾,先易后难的稳步推进。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艰巨任务,也感觉到两难。一方面农村社会的许多问题只有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解决;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资金和社会资源,似乎力不从心。这是因为地方财力有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依靠国家下拨的资金。因此,许多地方就采取了办点示范的办法。办一批示范村,由几个部门负责一个村,搞一两年,把一些基础设施建一下,其他问题也就水过鸭背,时间一到,打道回府。是不是符合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标准,只有当地村民知道。虽然办点示范是一个好办法,但当前的这种方式,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批评。认为没有以农民为主体,甚至助长了争项目跑资金中的腐败。显然这其中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一些,而更多的是急功求利式的浮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持续进行的,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泛的事业,是对整个农村社会的一次改革,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全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不得半点虚假。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统筹兼顾,软件硬件并举,先易后难的稳步推进。作者认为应重点统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一要着手抓好村级党支部建设,突出重点培养一批理想远大、信仰坚定的党支部书记。实践证明,有共产主义坚定信仰的党支部书记,才能做到大公无私,才能全心全意为村民谋幸福,才能带领村民艰苦奋斗,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二要抓好村级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发展,突出重点壮大村集体经济,启动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造血功能。实践证明,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不仅可以解决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部分资金,减轻农民负担,而且可以帮助许多村民脱贫致富,完善村社会保障体系。这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指标。三要完善村民自治,实现农民当家作主,突出重点抓好村党务、政务公开、村支两委目标承诺制、村级财务民主管理制。实践证明,村民主管理搞得好,村民心情就舒畅,村民就齐心,村风也更好。四要逐步建立健全村民社会保障体系,突出重点解决农民的医疗、养老、教育等公民应该享有的社会保障。实践证明,解决好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可以提高农民的国家公民感,给力于提高农民消费而拉动社会经济发展。五要多渠道筹资改善村民生存、生产条件,突出重点解决交通、电力、水利基础设施和乡村居住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的投资。实践证明,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民最迫切的要求,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硬件,也是资金投入量最大的工作,必须要多渠道筹集资金才能办好。同时,要把国家、省、市、县财政投入预算化、法规化,彻底根除争项目跑资金过程中的腐败问题,防止新农村建设成为新的腐败多发区。

 

2005–2013 中国农业品牌网 版权所有 中文域名:www.中国名牌农产品.cn
客服电话:010-51669640 地址: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3号
QQ在线沟通:加zgnypp@qq.com或1817603169为好友
京ICP备100538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