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广告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农资资讯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创新服务“三农”纪实

发布时间:2013-10-25 |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 责编:

     本报记者 吴佩 通讯员 沈银书

    金秋十月,新疆农六师奇台农场里迎来了一场丰收,30亩示范田的玉米一棵棵高大茂密,缀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来自农业部的专家通过测产表明,示范田亩产最高达到了1511.74公斤,创下了全国玉米高产的新纪录,也实现了单季亩产吨半粮的突破。

    新疆玉米的高产奇迹并非偶然,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在科研创新与转化应用上多年努力的结果。今年以来,中国农科院更是启动实施了包括玉米、水稻、小麦、大豆、油菜、马铃薯等作物在内的高产高效综合技术生产模式研究项目,除新疆外,山东、陕西、甘肃等地的粮食作物,也都迎来丰收。

    作为农业科研的国家队,“十二五”以来,中国农科院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国家队的示范引领作用,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努力做到“顶天立地”,为我国粮食持续增产和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顶天”:科研创新抢占制高点

    小麦D基因组有什么奥秘?马铃薯、白菜、番茄等作物的基因组又有什么特点?玉米高密度单倍型图谱究竟什么样子?这些长期以来困扰各国农业专家的基础性研究问题,与作物的品种改良、作物增产息息相关。如今,这些问题都由中国农科院的专家们牵头完成了相关研究,并一一找到了答案。

    这些答案的寻找加快了中国农业科研的进程,提升了中国农业科技的国际影响力。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科院院长李家洋认为:“作为农业科研的国家队,中国农科院首先就应该致力于攻克农业发展的科学难关和技术瓶颈,要‘顶天’,去抢占国际农业技术研发的制高点。”

    正如他所言,多年来,中国农科院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研创新,涌现出了大批科研成果,除了农作物基因组研究的突破,专家们还阐明了种植Bt作物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显著生防功能,发现在我国导致人感染的新型H7N9流感病毒与同一时期存在于活禽市场上的H7N9禽流感病毒高度同源,也构建了奶牛、牦牛、水牛、山羊、骆驼等5个物种奶畜的乳蛋白图谱。

    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应用研究也硕果累累。多年来,中国农科院大力推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节本增效并举的重大技术创新。截至目前,成功选育出“中浙优10号”水稻、“中麦415”小麦、“中单909”玉米、“中棉所49”棉花、“中油杂12”油菜、“中椒0808号”辣椒、瘦肉型北京鸭等一系列动植物的优良品种,研发出LED光源节能技术、无人驾驶自动导航施药直升机、自走式全自动采茶机、黄曲霉毒素高灵敏检测仪、小麦苗情物联网监控平台、便携式农产品全息市场信息采集器等农业新机械新设备,以及大豆免耕播种技术、高产低碳稻作模式、玉米高产技术、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等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实用成果,它们都具有显著的推广应用价值。

    “立地”:成果转化助推现代农业

    尽管今年是北方极端干旱年份,但由中国农科院育成的旱地小麦品种“中麦175”却在甘肃、河南和陕西等旱地获得了大幅增产;同样,尽管受涝害影响,但在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中国农科院将6项技术集成在1000亩示范片,亩产仍达到了869.9公斤,增产200公斤以上。

    “农业科技创新,不仅要‘顶天’,更要‘立地’,就是要尽快把这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效。”据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介绍,3年来,中国农科院以科技创新为依托,按照农业部“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的目标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开展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与支农服务。

    如今,在农业部农业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的目录里,每年都有许多来自中国农科院的科研成果。据统计,目前中国农科院年均推广作物及畜禽新品种260多个、配套技术260多项,推广作物总面积4亿多亩、畜禽1亿多头(只),为保障我国农产品有效供给做出了重大贡献。仅以水稻品种推广为例,目前,由中国农科院育成的超级稻品种达到13个,占全国的1/10;直接和间接育成的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年推广面积达到8000万亩,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18%,增产稻谷400多万吨,带动农民增收50多亿元。

    为把新技术新品种送到千家万户,每到农时关键时节,中国农科院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头,如组织开展粮棉油高产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水稻“双增一百”和玉米“双增二百”、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防灾减灾技术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兴农行动,截至目前,全院累计组织科技下乡15万多人次,直接和间接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300多万人次。

    除了科技兴农活动,中国农科院还通过院地合作,建立和完善各类科技示范基地260多个,通过科技示范带动成果转化,还与宁夏农垦、河南、江苏等地的38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进行对接,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未来:机制改革提升创新活力

    多年来,中国农科院在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为我国的农业增产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随着各国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

    “从国内来看,在粮食高起点上突破资源约束、继续保证粮食和农业稳定增产的难度不断加大,推进‘四化同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提出了更高要求。”李家洋表示,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把中国农科院“建成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的进程。

    作为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的“一号工程”,中国农科院于今年全面启动的科技创新工程也是农业科研体制机制上的一大创新。目前,进入第一批试点的11个研究所、100多个科研团队已按照科技创新工程的要求开展科技创新各项工作,第二批试点研究所和科研团队也即将遴选完成,预计明年所有研究所都进入试点,总计组建300个左右科研团队。

    “创新工程的开展,将从根本上解决各研究所科研方向分散重复的问题,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唐华俊介绍说,进入试点的研究所将在人才团队建设、科研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使中国农科院更加凸显“改革排头兵、创新国家队、决策智囊团”的地位,对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发挥先行先试和示范引导的作用。

    而除了做好自主创新工作,中国农科院还将深化开放、合作、共享模式的协同创新,联合涉农科研单位与高等院校开展学科共建和深度合作,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联合攻关,努力解决一些影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长远发展的前瞻性、基础性、关键性问题,提高支撑保障能力。同时,在农业主产区和典型农业生产生态区域,重点建设北京通州、河南新乡、海南三亚等综合性试验基地,形成完善的试验基地网络。

    “今后,我们还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加大农业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力度,深化与大型涉农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的实质性合作,增强科技在支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争取让更多的人能享受到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陈萌山希冀道。

2005–2013 中国农业品牌网 版权所有 中文域名:www.中国名牌农产品.cn
客服电话:010-51669640 地址: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3号
QQ在线沟通:加zgnypp@qq.com或1817603169为好友
京ICP备100538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