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广告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农资资讯

品牌,即身价

发布时间:2014-05-05 | 来源:成都日报 | 责编:

   开 篇 语

  田间的突围:以工业思路促农业发展

  成都地处都江堰灌区的核心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两千多年来水旱从人、沃野千里,传统农业历史源远流长。但是,随着仓储物流的加快发展,现代农产品乃至现代农业如何适应市场化的需求?

  从郫县豆瓣到蒲江雀舌,再到双流草莓,从中不难发现一个共通之处:品牌。品牌,这原本发源于现代工业体系中市场营销方面的概念,却不约而同地用在了农产品上。那么,这样一个现象,似乎给了我们一个启迪:能否用抓工业的办法来抓现代农业发展?

  用抓工业的办法来抓现代农业发展,借鉴工业的组织形式培育市场主体是基础,运用工业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与推广,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用抓工业的办法来抓现代农业发展,科技创新驱动是引领和支撑,高质量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以及农业机械化的运用与普及,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用抓工业的办法来抓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技人才的帮助和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才能化解“粮从何来”的难题。

  从今日起,本报将连续推出《千年天府的田间突围·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路径记者观察》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李影

  郫县的唐元韭黄、温江的蒜薹、郫县的豆瓣、蒲江的猕猴桃……这些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在经过一项项“考核”之后,成功走上了全国各地甚至海外人家的餐桌。

  同样是双流这片土地,以前这里种出的草莓只要几块钱一斤,现在每斤能卖到三四十元,还远销国外市场。

  了解唐元韭黄、温江蒜薹、郫县豆瓣的成功之处,破解双流冬草莓身价陡升的“秘密”,从中不难发现一条清晰的路径:用抓工业的办法来抓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农业发展向规模化、高端化和品牌化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苦荞茶“麻雀变凤凰”的秘密

  苦荞茶是将苦荞麦的种子经过筛选、烘烤等工序加工而成的冲饮品,产品形态有粉末状、原麦状等,在经过各种品牌包装后,这种农家家常饮料价格节节飙升,从几十元一斤到3000多元一斤不等

  似乎在一夜之间,苦荞茶风靡大街小巷。无论是在西南地区的茶馆还是在北上广的餐厅,处处都能看到苦荞茶的影子——这是一种将苦荞麦的种子经过筛选、烘烤等工序加工而成的冲饮品。实际上,苦荞麦在四川、云南、贵州、山西都有分布,但似乎只有四川将这个农产品的特色和名气发挥到了极致。

  随着苦荞茶的名气远扬,苦荞茶又被生产商们分为普通苦荞茶和黑苦荞茶,产品形状分为粉末压缩的小节状、冲泡袋装的颗粒粉末状、原汁原味的原麦形状等,再辅以袋装、罐装、盒装,经过环太牌、三匠牌等品牌包装,这种曾经的农家家常饮料价格节节飙升,从几十元一斤到3000多元一斤不等,令人不得不感叹这款大山里走出来的农产品“麻雀变凤凰”。

  农产品成功的案例不仅是苦荞茶,山东潍坊市更是借助农产品的发展和壮大,从而推动了整个城市社会经济的提升,为城市发展打好了一张农业牌。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潍坊就制定和发布了许多农业技术规程。近几年,又先后制定了包括育种选种、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的304项农业标准规范,形成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一整套标准体系。以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为基础,当地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了大大提高,位于该市的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有限公司今年交易蔬菜15亿公斤,成交额达到28亿元,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

  苦荞茶的一炮而红,潍坊市农业经济的快速提升,农产品突围的成功案例可否复制并超越?目光回转到我们身边,彭州、郫县、温江、双流、新津等二三圈层区(市)县,大面积种植粮油作物、蔬菜、水果等农产品。随着现代农业对标准化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少产粮区域开始整合散户农民,成立了一个个农业合作社,运用大规模种植手段,进行标准化的农业生产。

  而在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之外,一个优秀农产品诞生并成功迈入市场还需要高端的科技人才、扎实的基础建设、高明的营销手段等隐形“推手”。

  成都的城市影响力近年来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品牌声音也在迎头赶上。比如美好火腿肠的广告语时常出现在大街小巷的广告牌上、公交车移动电视里,其品牌形象深深扎根市民心中。很显然,不管是网络营销、还是市场直销,农产品与手机、汽车等工业产品一样,在保障品质的前提下,还需要好的品牌营销作为助推手段。经过多年努力,依靠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过程把关质量,配合深入人心的营销宣传手段,美好火腿肠已在西南地区许多地方家喻户晓,成为成都农产品“麻雀变凤凰”的典型范例。

  冬草莓“身价飙升”的背后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双流农业种植户就引进优质草莓品种,根据当地独特的气候、土壤、耕作制度和栽培习惯,结合先进栽培技术,培育出的特色冬草莓,已经成为一枝独秀的特色品牌

  春节前,寒风依然凛冽,可培育在温暖大棚里的双流冬草莓却是红果绿叶,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细心的市民却发现,今年的双流冬草莓与往年更有不同,除了普通草莓,还出现了牛奶味、柠檬味、巧克力味等新品种。虽然小小草莓的外观改变并不大,但口味的变化,却让这些原本只能卖五六元钱一斤的普通草莓摇身一变成为了每斤三四十元的水果新贵。

  如今,从成都到北京的超市,再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的市场,都有双流草莓的身影。连刚刚进驻IFS成都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草莓主题甜品店,其草莓原料据“爆料”也是来自双流草莓基地。双流草莓的扩张路看似一路顺风,其实并不平凡。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双流县的农业种植户就开始了草莓引种。从“春香”“利红”两个草莓优质品种,到后来的“丰香”,根据双流当地独特的气候、土壤、耕作制度和栽培习惯,挖沟渠、引活水、改良土、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再结合从日本引进的栽培技术,双流冬草莓一跃成为了一枝独秀的特色品牌。

  以前,双流冬草莓栽培规模较小,农户分散种植,在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当地相关部门组织成立了草莓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发展会员、带动农户。现在,双流县已经在兴隆、合江、永兴、三星、大林等镇重点建成冬草莓有机示范基地1600亩,构建了科技支撑体系。而按照振兴计划,已经进入“有机时代”的双流冬草莓将在今年底达到总产值20亿元以上。

  从双流冬草莓的成功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科技的创新,人才的支撑,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现代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也有着功不可没的重要影响。

  不仅是冬草莓、苦荞茶,许许多多成功走向市场的知名农产品发展路径抑或相同——正是用抓工业的办法来抓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农业发展向规模化、高端化和品牌化转型升级的价值所在。本报记者 陈瑾 何晓蓉 摄影 谢明刚

2005–2013 中国农业品牌网 版权所有 中文域名:www.中国名牌农产品.cn
客服电话:010-51669640 地址: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3号
QQ在线沟通:加zgnypp@qq.com或1817603169为好友
京ICP备100538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