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广告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绿色

扶余市银色棚菜擎起绿色小康路

发布时间:2019-04-06 | 来源: | 责编:

  三月末,扶余大地虽春寒料峭,却是风雪难消园圃绿,妙手早启春光好。

  3月27日,驱车驶入扶余市蔡家沟镇棚菜经济示范小镇,窗外拉林河清淙,珠尔山吐绿,温室、大棚宛若“银山”,绵延不绝……这里是扶余市委、市政府实施“一轴三带”战略,打造哈扶长沿路经济隆起带的重镇之一,闻名遐迩的“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绿兴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坐落于此。

  青山育珍,沃土生金。如今,扶余市将这里作为农业“三区”建设的一部分,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全市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棚膜蔬菜达2.8万亩,新建绿色农业基地34个,实现乡镇全覆盖。棚膜经济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民生产业,成为扶余新的经济增长点。

  守好“青山”,种出“银山”,赢得“金山”。

  扶余力度,世人瞩目。

  千顷棚,种瓜种菜种“银山”

  初见刘占军,不免诧异,这个蔡家沟里飞出的“金凤凰”竟如老农般质朴,脸上皱纹一如他脚下的农田,阡陌纵横;双肩瘦弱,却把全村“种棚菜,脱贫致富”的梦想一扛就是20年。

  “要想让蔬菜占得‘鲜’机,思想得抢先,做法也得抢先。”刘占军说。20年前,在别的村都种玉米时,腰号村村民就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率先发展大棚黄瓜种植;当各地大棚黄瓜一窝蜂兴起时,这个村已经转产,大面积种植西红柿套栽油豆角。

  2010年,当时还是棚菜经纪人的刘占军牵头成立了蔡家沟镇腰号村绿兴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种、管、收、销”。3年后,合作社大棚从原有的340栋迅速发展到670栋,入社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3倍。 “一马当先”的刘占军,如民所愿,当选腰号村党支部书记。

  为带动更多农民致富,在扶余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刘占军创新“村委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于2014年投资800万元建起53栋高标准大棚和28栋日光温室。从“抢先”到“抢鲜”,从量变到质变,当越来越多的人看好种植棚膜蔬菜时,绿兴合作社又完成了一次漂亮的转型。看着新品种落地、新技术示范,老刘长出一口气,心里石头落了地,一个来月,他瘦了5公斤。

  把一件事持续干20年,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20年来,腰号村蔬菜大棚发展到1900多栋,带动周边4个村种植棚菜,农户产销蔬菜年均收入8万元。村民站在家门口,指着绵延不尽的大棚说:“这就是我们的‘银山’‘靠山’。”绿兴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先进社”“国家蔬菜经济300强”。

  梳理腰号村棚膜经济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让村民们尝到甜头的宝贵经验始终是“超前的意识、抢先的做法”,而这正是扶余市棚菜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只要你走进农家,聊聊家常,就会发现扶余农村变化之大,从产量到结构,从2.8万亩棚膜蔬菜到34个绿色农业基地,从农民收入增长到身份改变……每栋大棚都在讲述它由简入丰的历史,每户农家都在用幸福记录着生产方式前进的脚步。

  一双手,迎风迎雪赢“金山”

  春分后,风、雪、“倒春寒”接连光顾,给扶余棚菜生产设置了一道道坎儿。

  3月28日正午时分,蔡家沟镇小十八号村吉泰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种瓜能手赵海龙在瓜棚里忙得满头大汗,他薅出一棵叶边枯黄蜷缩的香瓜苗给记者看,说道:“瞧,这就是冻伤的,还好预防得早,损失不大。”据老赵讲,扶余市提前一个月在短信和微信群提醒农民备春耕、防“倒春寒”,合作社早早备足农资,每个瓜棚都盖了三层膜。

  种了10年棚菜,老赵养出一副好脾性,遇人见事总爱笑。

  说起刚种大棚的“糗事”,他一脸苦笑。 “那时不懂技术、没经验,大棚一年只种一茬菜,收入只比种苞米高点儿。”后来加入合作社,全省闻名的“扶余棚菜工”品牌农技师轮番坐镇指导。老赵渐渐摸透规律,头茬种植香瓜,二茬种西红柿、豆角,三茬种植香菜、茼蒿等叶菜,三茬连种,大棚全年不歇。今年,老赵又扣了4个棚,年纯收入10多万元。

  10年来,赵海龙从地道的农民,变成了“棚老板”,说起一双儿女,他喜笑颜开:“都在市里最好的私立学校上学,一年6万元,学习好,不操心。”见到老赵的人都说,“笑得这么甜,种出的瓜能不甜吗!”

  如何让扶余棚菜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依然畅销,拒绝“菜贱伤农”?扶余各地做了大量探索,最后达成共识:“一定要走品牌路线!只有打响扶余蔬菜品牌,才能让大棚蔬菜产业做大做强。”在扶余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 “绿兴” “联盟”等品牌渐渐走俏全国,受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各大市场青睐,更出口到俄罗斯等周边国家。

  为保证蔬菜能抢行上市,绿兴合作社探索冬季蔬菜种植新模式,规划建设了蔬菜保鲜库。“我们还要筹划与其他合作社、企业衔接,搞立体开发。”刘占军认为,通过“合纵连横”,不但能满足棚菜基地对技术、信贷、精深加工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还能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到产业延伸与融合的红利。

  在腰号村的带动下,小十八号村迅速成长为发展棚菜的“后起之秀”。据该村党支部书记赵伟光介绍,全村现有各类棚菜200栋,全村70%的农户入社,自2016年实施产业脱贫以来,全村贫困人口由原来8户12人减至3户3人,预计今年年底可全部脱贫摘帽。

  万众心,守水守天守“青山”

  站在土垄旁,赵伟光嗅着泥土香,规划着未来:“这里马上要成为一个集餐饮、垂钓、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采摘园,我们要用三产融合的新方法,找到致富新路子。”2018年,吉泰合作社以每公顷1.2万元的价格,从农民手里流转了20公顷土地,眼看就能破土动工了。

  “十年了,小十八号村不仅人富了,心更齐了。”赵伟光说,“原来挨家去劝他们‘弃玉米改棚菜’,没人肯听;现在大伙儿不仅主动入社,还把第一筐熟的瓜送到村部。”扶余人通过发展棚菜,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合作社把土地集中起来,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群众的心与党组织贴得更紧了。

  “我们这里环境好啊,空气都是甜的,我现在都用黄豆追肥,这瓜你就放心吃吧。”赵海龙不无自豪地说。蔡家沟镇坐落于珠尔山下、拉林河畔,可谓是山为屏、云为幕、水为伴的“风水宝地”,蔡家沟人爱这山水如爱惜眼睛一般。腰号村全力打造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率先在棚膜蔬菜中推广应用了遮阳降温、黄板诱杀、杀虫防病等技术,增施生物有机肥,实现蔬菜生产全程无害化。提起近年来村里变化,刘占军感慨万千:“过去菜农担心绿色种植会导致产量降低,影响收入;现在外地客商都知道我们这里产销无公害蔬菜,纷纷来抢购,价格上去了,销量也增加了。”

  守护好绿水青山,扎实推动绿色发展。扶余市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启动了第二次国家污染源普查,清查污染源492个;拉林河治理工程完成投资1.6亿元;创建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1个;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战”,投资1736万元,治理“白色污染”,清理垃圾13万余吨,拉林河畔林青水碧,珠尔山上鸟鸣花待开。

  山水有色,人有情。扶余市委、市政府实施“一轴三带”战略,南接长春,北融哈尔滨,为这里的群众搭建了更宽阔的舞台。“水更清了,路更畅了,环境更好了。”回乡的人、外来的客笑呵呵地说,“机会很多,我要在这里创业!”是的,远处的黑土中,处处是热火朝天的工地,吊车的巨臂在上上下下地摆动,像翅膀,预示着这块土地的腾飞。(郑双 白延波)

中国农业品牌网 版权所有2005–2019 www.nypp.cn 中文域名:www.中国名牌农产品.cn
客服电话:010-62828098 地址: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3号
QQ在线沟通:加zgnypp@qq.com或1817603169为好友
京ICP备100538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