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广告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养殖

从捕捞到养殖 乐清湾:与时俱进的海上牧场

发布时间:2019-06-13 | 来源: | 责编:

乐清素有“鱼米之乡”的誉称,清代陆玉书诗赞:“永嘉江外水连天,一望苍茫不见边。渡过铧楸三十里,谁知沧海尽桑田。”乐清湾水质肥沃,而乐清“海上牧场”——近海养殖业也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

6月5日15时许,清江镇清阳塘内,林大才戴着草帽撑着竹筏驶到围塘中央,待竹筏缓缓停下后,他俯身拿起捞网,捞起几个青蛤察看其生长情况。这批青蛤苗是去年三四月份投下的,再过段时间就能收成。

今年65岁的林大才是清江镇田垄村人,承包了80亩围塘。这片看似平静的塘水里实际上“藏”着白虾、青蛤、泥蚶、蛏子等丰富水产,飘来咸咸的海水味。一旁简易搭建的屋子,便是林大才夜里休息的地方。有着30多年养殖经验的他每天悉心照顾围塘,等待收网。

清江是乐清重要的近海养殖区。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胡帅 摄

“12岁的时候,我就经常跑到滩涂上抓些贝类海鲜。”林大才说,次数多了便熟能生巧,不用复杂的工具和饵料,简单的铁丝一钩便能收获一条鲻鱼。再大一点,林大才跟父亲坐上机帆船,拉起渔网,沿着乐清湾岸边转一圈,就有收获。20岁后,村里组织出海捕捞,林大才跟着5个村民出海,从浅海再到宁波、上海等海域,体验了真正的“出海”。

“解放前,乐清渔业以捕捞为主。”乐清市水产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徐义平说,当时乐清沿海渔村,几乎家家户户搞过浅海捕捞,但只是“小打小闹”,并没有形成规模,“新中国成立后,乐清进行渔业技术改造,捕捞业得以发展。”

《乐清县水产志》记载,1956年冬乐清首对机帆船问世,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基本实现海洋捕捞机帆化、网具尼龙化,结束了“有风靠篷,无风摇橹,三天捕鱼,四天晒网”的历史;80年代调整作业结构,渔轮生产异军突起,重点向外海发展,形成“多海域、多作业、多品种”的捕捞新格局。

牡蛎近海养殖。据 《乐清县志》

改革开放后,乐清海洋捕捞达到了高潮,但随之而来的是海洋生物资源的减少,海水养殖因此渐渐兴起。

“过去养殖水产没什么技术含量,海鲜很难长大。”林大才站在围塘边说,眼前的塘水带着些浑浊,但对养殖户来说这是最理想的水质。为了确保水质保持在最佳状态,林大才随时关注水质的变化,及时排水更换。说着,他再次撑起竹筏继续察看。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渔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户养成为海水养殖的主要形式。在清江镇,像林大才这样的水产养殖户有30多人,他们有搞滩涂养殖,也有搞围塘养殖,彼此有很多交集。无论产业做到多大,渔民的习性依旧质朴。“有时我这水产饲料用完了,打个电话,他们就主动送过来。”林大才说,这些年,清江镇海水养殖吸引了周边的水产批发商,也稳定了一批老客户。

1981年3月,浙江省人民政府确定乐清湾为海水重点养殖基地,养殖面积和年产量都成倍增加,其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品种之多,史无前例。

近些年,乐清海水养殖业苗种从单纯利用自然苗种资源,发展到以人工苗种为主的全人工养殖模式;从单一品种的养殖方式,发展到“立体”多品种混合养殖方式,技术大幅提高。“过去养殖所需的苗种都来自天然海域。由于自然苗种资源衰减,渔业科研人员大力研发人工育苗,解决了水产养殖过程中最关键的瓶颈难题——苗种。”徐义平拿泥蚶举了个例子。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泥蚶生产性人工育苗技术突破前,乐清养殖规模小,产量低,泥蚶还是很珍贵的高档水产品,成品价格每公斤卖120多元,只有在过年逢节或重大喜事才能吃到;1993年泥蚶生产性人工育苗技术突破后,泥蚶养殖飞跃发展,成品价格现在每公斤30元左右,成为乐清人餐桌上的“家常便饭”。

经历40多年发展,乐清海水养殖品种增加到牡蛎、泥蚶、海瓜子、对虾、青蟹、螠蛏等十几个品种。2018年,乐清水产养殖面积达8221公顷,产量达67296吨,产值达到了136191万元。在清江镇、南塘镇、雁荡镇等地,像林大才这样的许多养殖户靠海吃海,用双手振兴起乐清渔业的独有优势。

中国农业品牌网版权所有2005-2019 www.nypp.cn中文域名:www.中国名牌农产品.cn
客服电话:010-62828098 地址: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3号
QQ在线沟通:加zgnypp@qq.com或1817603169为好友
京ICP备100538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