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广告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一村一品

石槽镇:“一村一品”致富动力足

发布时间:2019-03-22 | 来源: | 责编:

 大多村头有工厂,废坑塘里养龙虾,牛果蚯蚓结成链……在脱贫攻坚的进程中,郸城县石槽镇发挥各村乡贤“能人”效应,激发全镇11个行政村发展特色产业,并逐渐延伸至全镇25个行政村,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

“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令人耳熟能详的儿歌,如今在石槽镇随处可见。2018年,该镇以石槽村为中心,构建起德盛服饰、恒辰塑编、农贝得科技有限公司等“一心六点”扶贫产业辐射圈,累计带动了630户2343名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截至目前,全镇6个贫困村摘去了贫困帽子,1714户7689名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8.63%下降至目前的1.06%。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精准扶贫靠产业,但产业扶贫不能是盲目性、趋同性、功利性扶贫。石槽镇党委、镇政府探索产业扶贫的精准性和持续性,不追求“挖进篮里都是菜”,而是立足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发掘本土优势,开发本土潜能,因地制宜、因人施策,通过对各村优势和人才特长进行分析,以“种植、养殖、加工、电子、商贸”为载体,突出产业扶贫的区域化、特色化,拓宽了民生发展路径,实现了产业之花遍地开的良好局面。

影响力最大的当属市人大代表朱合章在石槽镇创办的正星面粉有限公司。公司每年加工小麦30万吨,年销售收入3亿多元,利税1000万元。企业通过到户增收、企业带贫等多种模式带动全镇652户贫困人员增收,并通过小麦良种优惠、加价回收,直接或间接带动2000户群众走上致富路。

张寨行政村地处省道207沿线,连片耕地面积广阔而且肥沃,良种繁育便成了这里的特色。该村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路径,申报省财政资金110万元,购置各类机械,从供种、播种、施肥、管护、收割全部集中管理,种地能发家在这里变成现实。该村把3处废弃坑塘改造成垂钓园,还承接了省级垂钓比赛。目前,该村又引进了桑葚种植,实现了致富不离老本行,一把锄头富乡亲。

夏庄行政村“王子印象农场”在方圆数十里无人不知。该村通过鼓励在外成功人士曹辉回乡创业,投资5000万元流转土地400亩,创办了集休闲、特色农业、采摘、观光、科普、餐饮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带动附近许多村民脱贫致富。

石槽镇小曹楼行政村、孟庄行政村的废坑塘被深挖之后变废为宝。小曹楼的27亩坑塘里养2万多尾泥鳅,带动8户贫困户世代靠耕地为生的“旱鸭子”发了“水财”。“12元1斤,日本、韩国的订单我们就接了好几单,他们说这是水中人参。”38岁的村民范相伟说。不仅泥鳅出名,小曹楼的食用菌也成规模,成为周边菜市场的抢手货。孟庄行政村党支部书记侯海彬偶然发现内陆也能养小龙虾。他赴颍上、潢川等地学经验,带动村干部和群众大胆尝试,把村里的4处废坑塘深挖养殖小龙虾。今年,侯海彬还为产品注册了商标,规范了产品规格,让全村群众加入养殖或参股。受两村影响,该镇宋狄楼村、马庄村、高庄村等五六个有废坑塘的行政村都争相学习,从水中“捞”财富。

在罗庄行政村,退伍军人郭新安回乡创办了肉牛养殖基地,成为全县创业之星。目前,他的养殖基地拥有5个“大牛棚”的规范化标准养殖车间已经建成,肉牛存栏1000头,母牛200余头。郭新安利用牛粪养殖蚯蚓(中药材),经蚯蚓消解转化的有机肥,用来种植200亩瓜蒌子、梨树等。

梁庄行政村党支部书记侯景民把在陕西“发草莓财”的赵现礼请回老家种草莓,王国中、朱金斗等数十户村民学着种。他们村的大棚从开始的8个发展至现在的30多个,每年收益120多万元。

夏庄村的张玉龙,带头发展了100多亩防风、杜仲、金银花等中药材种植基地;红旗行政村的曹云飞带头发展的芦荟种植基地;宋狄楼行政村60%以上群众参与种植的黑皮冬瓜、大蒜种植基地;杏店行政村的白术、白勺种植基地……石槽,小镇大作为。一村有一品,一品富一方,七万群众在奔小康的道路上各有一技、各有所长,脱贫致富的动力和信心十足。

中国农业品牌网版权所有2005-2019 www.nypp.cn中文域名:www.中国名牌农产品.cn
客服电话:010-62828098 地址: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3号
QQ在线沟通:加zgnypp@qq.com或1817603169为好友
京ICP备100538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988号